有多久,沒有好好坐下來看一本書了?其實,閱讀不只能增廣見聞,更是一個讓我們能停下來與自己對話、整理思緒的留白。在這裡,我把過去所有讀過的設計、廣告、商業書籍都做一個整理、分享給各位讀者!一起找個公園,來杯拿鐵,挑本感興趣的書慢慢地品、細細的嚐。
零盲點思維:8 個洞察習慣,幫你自動跨越偏見,提升判斷能力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
懂權力,在每個角色上發光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通常我畫線的方式就是直接在書的角落摺一個角,有時候看完書會發現整本書被我褶了很多角,這是我畫線的方式,所以,別借我書。 我想要分享本書其中的兩個觀點給各位讀者。 第一個觀點,你知道作者是誰嗎? 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分享知識,甚至是自己來出版書籍。bio上,掛上知名大學學歷,但是,是從那所學校畢業還是只是去就讀短期課程?在知名公司上班,那在裡面做什麼?擔任創辦人,而公司只有CEO & CFO 兩人? 我們是否有思辯的能力來辨識即將進入腦袋的知識。在社群追蹤的資訊,google 出來的文章,製作這些內容的人是誰? 我們嚴格把關疫情,但可以把關知識嗎? 第二個觀點,在內文中有句話很有趣「閱讀商業書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光看讓自己舒服的書,就無法突破成長」。如果不是與天下雜誌合作每個月的選書,我可能也沒有機會閱讀到這本書。在社群中,我們已經被演算法強迫「挑食」,造成營養不良,對身體不好。或許在選書的過程中可以嘗試閱讀其他領域,來增加自己世界的多元與開闊。
The Brand Flip
A relationship. It’s quite true that a brand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ompany and its customers. Marty, Neumeier. Brand Flip, The (Voices That Matter) (p. 22). Pearson Education. Kindle Edition.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的深厚,品牌到底是什麼? 而 Logo 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很想要研究品牌與顧客的關係,我真的非常推薦這本書給你。本書討論到產品、服務、品牌與顧客之間的關係,而設計又如何介入去協助,給讀者一個很大局觀的方式去討論品牌,而不是侷限在 Logo 的設計面。
The Brand Gap
In other words, a brand is not what YOU say it is. It’s what THEY say it is. Marty, Neumeier. Brand Gap, Revised Edition, The (p. 11). Pearson Education. Kindle Edition. 這句話非常的經典,也是奠定我對於自己工作室的核心價值,我把這句話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品牌的定義決定於消費者的體驗,這些體驗包括上傳內容到社群平台、包裝打開的過程、一切都是體驗。而提供無聊的體驗,將會被消費者定義成無聊的品牌。』 在本書中講述許多案例如何把品牌戰略轉換成設計執行上,並用很清晰的商業角度來看待品牌。
Work for Money, Design for Love
我如何找到新客戶?我應該為我的設計工作收取多少費用?我什麼時候應該對客戶說不?我如何處理難纏的客戶?我應該確保在我的合同中包含哪些內容? 有以上的問題嗎?推薦這本書給你。
How to Launch a Brand
想要創業嗎? Read it.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Notes on the Pursuit of Success, Love, and Meaning
The ratio of time you spend sweating to watching others sweat is a forward-looking indicator of your success. Show me a guy who watches ESPN every night, spends all day Sunday watching football, and doesn’t work out, and I’ll show you a future of anger and failed relationships. Show me someone who sweats every day and spends as much time playing sports as watching them on TV, and I’ll show you someone who is good at life. Galloway, Scott.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pp. 14-15).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Kindle Edition. Galloway Scott 是我喜愛的作者其中之一,雖然他提出的論點都是非常的極端,但是也提供我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世界。在書中,作者利用許多數據來提出一些人生建議。 像是,不要跟隨你的熱情,而是跟隨你的強項。 People who speak at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at commencement, who tell you to follow your passion—or my favorite, to “never give up”—are already rich. Galloway, Scott.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pp. 44-45).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Kindle Edition. 或是如何定義有錢? The definition of “rich” is having passive income greater than your burn. Galloway, Scott.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p. 26).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Kindle Edition. 非常推薦。
Identity Designed: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Visual Branding
這本書是我學生時代的聖經,在校園中我們一定非常好奇真實的設計環境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是一位獨立設計師、學生或是想要擴張商業版圖的主管,非常推薦你這本書。在書中,作者分享了從頭到尾的品牌識別過程是如何,如何做品牌研究,如何與客戶溝通等等在校園都不太會討論的議題。
The Four : The Hidden DNA of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
想要了解這四大科技巨人是如何達到現在的成就嗎? 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這些科技公司如何利用數據來掌握你的多巴胺?
創意,從計畫開始:最重要卻沒有人會教你的工作計畫教科書
在書中提到的『工作計畫』非常有趣,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像設計師的工作非常多元,但是不論多好的想法或是多棒的設計,如果沒有辦法執行與上市,一切都是空談。所以徹底完成非常重要,作者在書中不斷的提到「工作計畫」,一份計畫幫助團隊依行事曆在預定的時間內一一執行。對於客戶來說『時間』是非常昂貴的,而果斷地來執行精確的計畫書,往往被許多人忽視。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如何才能找到喜歡的工作?甚至是熱愛的工作? 如何才能打造讓我過著美好生活的事業? 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如何改變世界? 在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論點,『重力問題』,一種是什麼都做不了的問題,而另一種是大海撈針的問題,如果你可以分辨這些問題,人生可以輕鬆很多。
Factfulness :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我們總希望可以客觀看待事情,但根本不可能。在書中展示許多範例,我們一再地給出錯誤的結論,而且錯得離譜,連隨機亂答的黑猩猩,正確率都贏過老師、記者、投資銀行家和諾貝爾獎得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例如:我們有傾向把世界分成兩個陣營的「二分化直覺」(通常是某種版本的「我們」和「他們」),我們吸收訊息的方式深受「恐懼型直覺」主宰(災害新聞空前常見,偏偏世界空前安全)、對於進步的認知容易受「負面型直覺」牽引(相信多數事情正變得更糟,忽視逐漸的進步),本書提出一個個明確可執行的思考工具,告訴大家如何扭轉根深柢固的偏見。 看完之後,我開始懷疑人生。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Notes on the Pursuit of Success, Love, and Meaning
The ratio of time you spend sweating to watching others sweat is a forward-looking indicator of your success. Show me a guy who watches ESPN every night, spends all day Sunday watching football, and doesn’t work out, and I’ll show you a future of anger and failed relationships. Show me someone who sweats every day and spends as much time playing sports as watching them on TV, and I’ll show you someone who is good at life. Galloway, Scott.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pp. 14-15).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Kindle Edition. Galloway Scott 是我喜愛的作者其中之一,雖然他提出的論點都是非常的極端,但是也提供我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世界。在書中,作者利用許多數據來提出一些人生建議。 像是,不要跟隨你的熱情,而是跟隨你的強項。 People who speak at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at commencement, who tell you to follow your passion—or my favorite, to “never give up”—are already rich. Galloway, Scott.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pp. 44-45).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Kindle Edition. 或是如何定義有錢? The definition of “rich” is having passive income greater than your burn. Galloway, Scott. The Algebra of Happiness (p. 26). Penguin Publishing Group. Kindle Edition. 非常推薦。
創意,從計畫開始:最重要卻沒有人會教你的工作計畫教科書
在書中提到的『工作計畫』非常有趣,大部分的人都會想像設計師的工作非常多元,但是不論多好的想法或是多棒的設計,如果沒有辦法執行與上市,一切都是空談。所以徹底完成非常重要,作者在書中不斷的提到「工作計畫」,一份計畫幫助團隊依行事曆在預定的時間內一一執行。對於客戶來說『時間』是非常昂貴的,而果斷地來執行精確的計畫書,往往被許多人忽視。
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
自己的人生,自己設計! 如何才能找到喜歡的工作?甚至是熱愛的工作? 如何才能打造讓我過著美好生活的事業? 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 如何改變世界? 在書中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論點,『重力問題』,一種是什麼都做不了的問題,而另一種是大海撈針的問題,如果你可以分辨這些問題,人生可以輕鬆很多。
Designing Your Work Life: How to Thrive and Change and Find Happiness at Work
NDC - VISUALIZE 60
這本書是大黑大悟先生贈送給我的書籍。VISUALIZE 60 在從VISUALIZE(即將本質以可視化形式再現)的視角審視設計,並重新定位日本設計中心。計劃從VI、標識企劃、產品、APP研發、展會企劃策展等面向全新領域的近年60個項目中挑選30個項目進行展示。配合展會舉辦,發行書籍“VISUALIZE 60”。橫跨展會涉及的領域,擴展到全部60個項目,主要以扉頁插圖和圖版形式進行重新編輯。同時收錄了原研哉、色部義昭、大黑大悟、三澤遙圍繞“DESIGN 向著 VISUALIZE”主題進行的對談。
「?」的設計
這是我第一本佐藤大的書籍,佐藤大的 nendo設計事務所,經常有超過400個專案同時在進行。(很難想像同時進行400個專案的方式)基本上,這本書是在分享佐藤大在專案中如何從無到有的概念發想過程,其中也有分享許多專案中所面對的困難課題,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是了解滿多想點子的方法論。
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Philosophers
很難解釋…你自己買了來看吧,我覺得每個人看完都會有不同的想法。
Eye on Design magazine - Issue #03 “Gossip”
AIGA Eye on Design 討論令人興奮的設計師議題,而所有的內容都是由 AIGA 出版,這是美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非營利協會。同時他們推出了 Eye on Design Magazine,每一本的內容非常豐富之外,同時裡面的內頁排版設計也是出乎意料 outside of box,非常適合收藏。
The Monocle Guide to Shops, Kiosks and Markets
Sunday Sketching – Christoph Niemann
我在 Netflix 看了 Abstract 的第一集在介紹 Christoph Niemann,我就買了這本書了。這本書收納 Sunday Sketching 許多非常有創意的插畫作品,並結合生活周邊的物品。
點子就要秀出來
Austin Kleon 同時擁有 Steal like an artist, show your work and keep going 著作,有時候我們對於未來的決定會感到擔心與憂慮而不敢做出決定,而這本 show your work 基本上是集合雞湯、方法論與經驗來幫助讀者來自我發掘。其中說到,『敞開心胸,大方分享,讓其他創作者來偷你的點子』,這段話非常有趣!我也是有受到這本書的影響,才會開始把一些工作流程分享到這個 blog 上面。
零盲點思維:8 個洞察習慣,幫你自動跨越偏見,提升判斷能力
意見不同,還是可以好好說
懂權力,在每個角色上發光
一生都能好好記憶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通常我畫線的方式就是直接在書的角落摺一個角,有時候看完書會發現整本書被我褶了很多角,這是我畫線的方式,所以,別借我書。 我想要分享本書其中的兩個觀點給各位讀者。 第一個觀點,你知道作者是誰嗎? 在這個時代,人人都可以分享知識,甚至是自己來出版書籍。bio上,掛上知名大學學歷,但是,是從那所學校畢業還是只是去就讀短期課程?在知名公司上班,那在裡面做什麼?擔任創辦人,而公司只有CEO & CFO 兩人? 我們是否有思辯的能力來辨識即將進入腦袋的知識。在社群追蹤的資訊,google 出來的文章,製作這些內容的人是誰? 我們嚴格把關疫情,但可以把關知識嗎? 第二個觀點,在內文中有句話很有趣「閱讀商業書不是消費,而是投資,光看讓自己舒服的書,就無法突破成長」。如果不是與天下雜誌合作每個月的選書,我可能也沒有機會閱讀到這本書。在社群中,我們已經被演算法強迫「挑食」,造成營養不良,對身體不好。或許在選書的過程中可以嘗試閱讀其他領域,來增加自己世界的多元與開闊。
品味,從知識開始
在書中除了談到如何累積自己的知識,也有多次提到只擁有經歷這項武器很多時候並不能解決問題,還要有足夠的經驗去發揮這項武器,這項武器就是「品味」,不同的設計師做出來的作品也截然不同,因為每個設計師對於作品的見解、標準都不一樣,缺乏品味的設計師可能不曉得什麼是好的設計。舉個例子,新手設計師覺得設計風格 A 看起來很時尚、漂亮,就採用這樣的設計,但是熟練的設計師可能做過比較多案子,品味也逐漸培養起來,會考慮到這是不是消費者喜歡的風格,這就是雙方對於設計作品標準的不同,透過經驗去培養對事物有獨特的見解,這就是「品味」,經歷跟品味也確實會提升我們創意的深度與廣度。
Damn Good Advice (For People with Talent!): How To Unleash Your Creative Potential by America's Master Communicator
It's Not How Good You Are, It's How Good You Want To Be
Resist! How to Be an Activist in the Age of Defiance
正義 一場思辨之旅
這本書基本上把我的三觀重重的摔破,再重新組合起來。本書在討論何謂正義,有時候在我們的價值觀認定為正確的事物,在地球的另一面卻不是正確的事物,我們是否可以接納並了解? 這本書基本上會是我的 Top 10 名單中,非常的推薦。當你閱讀完這本書後,我們將擁有更強大的同理心。
人性的弱點:卡內基教你贏得友誼並影響他人
其實學會與他人相處溝通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經常使用手機與他人連結,但是面對面的溝通又是另一個課題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本書中提到『尊重、理解和真誠是溝通與人際交往的基礎』,我出社會後,確實是這樣。
超譯尼采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哲學的人,因為哲學往往提供一個完全相反的討論角度讓我們慢慢的去反思,而我也是因為讀過這本書才慢慢開始閱讀尼采的其他相關書籍,有些人覺得尼采非常極端,但是我卻是滿欣賞這位哲學家。所以在這邊推薦這本書給你。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
我相信許多人因為疫情而失去工作、生活甚至是生命,無法行動的無力感,讓我們很沮喪,我了解,因為我過去體驗過ㄧ年半的封城生活。 而這本書提到ㄧ個概念「沈浸與抽離」,我們可以選擇沈浸在言論與數字所導致的恐慌,同時我們也可以選擇暫時的抽離,關閉訊息媒介,讓大腦清空,開始與自己對話。此書分享許多方式與知識來更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導致恐慌,而如何去消化與面對這些負面情緒。 疫情,就像是一個重力問題,目前很多情況限制我們無法行動,何不如暫時的放過自己?如果不能動,就不要動吧。
設計你的小習慣
今天的開箱書是「設計你的小習慣」,個人覺得這本書跟「原子習慣」相比提供更多的方法論,來協助讀者養成「小習慣」的概念。本書也ㄧ直強調小習慣,動機越高,容易執行,就越容易養成ㄧ個習慣,甚至完成小習慣時,利用犒賞的機制來提升下ㄧ次的動機。 我自己的個人的方法有兩種,第ㄧ種是把整個空間的擺放位置重新設置,讓以前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感到不方便來養成新習慣,而另一種是完全的離開ㄧ個環境,來達到歸零,展開全新的自己,因為我相信對抗大腦很痛苦,哪就設計周邊的環境來改變大腦行為。
The Four : The Hidden DNA of Amazon, Apple, Facebook, and Google
想要了解這四大科技巨人是如何達到現在的成就嗎? 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這些科技公司如何利用數據來掌握你的多巴胺?
Factfulness :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我們總希望可以客觀看待事情,但根本不可能。在書中展示許多範例,我們一再地給出錯誤的結論,而且錯得離譜,連隨機亂答的黑猩猩,正確率都贏過老師、記者、投資銀行家和諾貝爾獎得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例如:我們有傾向把世界分成兩個陣營的「二分化直覺」(通常是某種版本的「我們」和「他們」),我們吸收訊息的方式深受「恐懼型直覺」主宰(災害新聞空前常見,偏偏世界空前安全)、對於進步的認知容易受「負面型直覺」牽引(相信多數事情正變得更糟,忽視逐漸的進步),本書提出一個個明確可執行的思考工具,告訴大家如何扭轉根深柢固的偏見。 看完之後,我開始懷疑人生。
行銷 5.0
不要做設計
「設計」不僅僅是一種「把腦袋思考的圖像複製出來的行為」,而是在與各種企業的人們一起工作後,在社會的架構中思考結合設計的可能性,並且獲得企業的支持,帶著業主一同前往設計師所想像的「目的地」。花費時間、腳踏實地耕耘人們足下的貧瘠大地,是一份「從地面開始慢慢地改變這個世界的構成與風景的工作。」 我還記得,在唸研究所時,我的教授一直對我說:『不要一直想設計!概念優先,設計最後!』。 一開始接觸設計時,對於拿到設計工具馬上就想要開始動手,想要快點把腦袋中的畫面打造出來,開始太專注於設計而忽略更大的架構,而這時候就是看『不要做設計』這本書最棒的時機。
鯨魚在噴水
在這本代表作中,佐藤卓無私的分享三十年來,重要案子決定設計方向時的關鍵過程,在他的細述中,可以深刻領略到這位大師對設計的獨特見解與生活的細膩觀察。「設計」不是「製作物品」,而是「聯繫人和環境的媒介」。物品是「資訊的入口」。
設計的手感
source 9 製衣
塑思考- 設計
想法誕生前最重要的事
這本書是森本千繪的半自傳,利用自白式的散文筆記的方式來分享她如何開始走向創意之路,從一個學生到進入日本第二大廣告公司博報堂與博報堂 creative box Inc,甚至成立自己的設計工作室 goen°。並在每個階段分享不同的課題與如何解決。其中,我非常喜歡一個角度,『溺水時,放鬆自己,隨波逐流。』人生中,我們總是會面對一些不可逆的問題,甚至我們能力無法解決的事情,這時候我們會感到失落與自責,而『溺水時,放鬆自己,隨波逐流。』或許是一個角度來看待事物。
蘋果設計的靈魂:強尼.艾夫傳
Apple 的品牌美學與 iMac、iPod、iPad、iPhone 等等產品的地基,如果沒有 Jony Ive 或許就不會有現在的 Apple 吧。「你怎麼看世界,決定了你是什麼樣的設計師。要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很簡單;想做出真正更好的產品,卻很困難。」by Jony Ive,這本書基本上是 Jony Ive 的設計之路。
Work for Money, Design for Love
我如何找到新客戶?我應該為我的設計工作收取多少費用?我什麼時候應該對客戶說不?我如何處理難纏的客戶?我應該確保在我的合同中包含哪些內容? 有以上的問題嗎?推薦這本書給你。
讓日本工藝走入下一個百年的設計經營術
如果你準備要接手家業,我滿推薦你看這本書的。在書中,中川淳分享許多在接手家業的負責人所面對的課題。其中有一段討論到『認清自己所討厭的事物』,有時候身為負責人,我們總是什麼都要自己來做,但是認清自己不喜歡或是將不擅長的事情交付給別人,其實是對自己最好的決定。
中川政七再生老店記
D&Department開店術:開間傳遞想法的二手商店
本書提到長岡賢明對於 D&Department 的想法,以及他對於一間店的價值為何,在書中可以發現作者對於體驗非常重視,包括店面的大小、離車站的距離,甚至是選物的過程。同時,作者也分享到從第一間 D&Department 到後期許多人加盟所產生的課題。其中,我非常印象深刻是他提到『網站可以做的事,無法做的事有哪些?』,我自己是一個非常數位取向的設計師,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我一直相信數位將要取代大部分的體驗,但是當長岡賢明提出此問題時,讓我沈思很久的思考這問題,同時讓我進一步的思考,實體店面與網路商店的差異性。
獲利世代: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體驗經濟時代(十週年修訂版):人們正在追尋更多意義,更多感受
The Brand Flip
A relationship. It’s quite true that a brand i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a company and its customers. Marty, Neumeier. Brand Flip, The (Voices That Matter) (p. 22). Pearson Education. Kindle Edition.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的深厚,品牌到底是什麼? 而 Logo 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很想要研究品牌與顧客的關係,我真的非常推薦這本書給你。本書討論到產品、服務、品牌與顧客之間的關係,而設計又如何介入去協助,給讀者一個很大局觀的方式去討論品牌,而不是侷限在 Logo 的設計面。
The Brand Gap
In other words, a brand is not what YOU say it is. It’s what THEY say it is. Marty, Neumeier. Brand Gap, Revised Edition, The (p. 11). Pearson Education. Kindle Edition. 這句話非常的經典,也是奠定我對於自己工作室的核心價值,我把這句話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品牌的定義決定於消費者的體驗,這些體驗包括上傳內容到社群平台、包裝打開的過程、一切都是體驗。而提供無聊的體驗,將會被消費者定義成無聊的品牌。』 在本書中講述許多案例如何把品牌戰略轉換成設計執行上,並用很清晰的商業角度來看待品牌。
How to Launch a Brand
想要創業嗎? Read it.
Identity Designed: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Visual Branding
這本書是我學生時代的聖經,在校園中我們一定非常好奇真實的設計環境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是一位獨立設計師、學生或是想要擴張商業版圖的主管,非常推薦你這本書。在書中,作者分享了從頭到尾的品牌識別過程是如何,如何做品牌研究,如何與客戶溝通等等在校園都不太會討論的議題。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1960-1975
這本書非常有趣,講敘 1960-1975 年荷蘭社會下的視覺識別,通過600多幅珍貴的照片和手稿,向讀者展示了那一個鮮為人知的黃金時代,以及荷蘭設計師或企業在面對具體設計問题時的種種思考及實踐。看完之後,發現每一個年代,視覺識別都有不同的意義與價值。
The Advertising Concept Book
這本書是我就讀研究所的超級聖經,我超級超級推薦!如果你想要了解廣告上的概念發想,就是看這本書!
Wagokoro Design: Ideas of the Latest Japanese Style Designs
本書收納了許多日本傳統圖騰、攝影、字型等種類繁多的日本風格基本元素。有時候沒有想法時,翻翻這本書,說不定會找到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角度。
Type Hybrid: Typography in Multilingual Design
本書收集了許多企業品牌的設計,活動傳播到包裝設計等等,五花八門。如果有時候沒有想法,翻來翻去,會找到一些有趣的點子。
Show a Product Attractively in Graphic Design
本書收錄許多創新廣告作品,廣告的巧妙構思與創造力。如果沒有想法,這本書滿適合來 get some idea.
好LOGO,如何好?
好LOGO,如何好?是由 David Airey 撰寫,而 David Airey 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作者同時他也是 David Airey 設計工作室的負責人。從十幾年前就開始了他自己的個人部落格,一個叫做 Logo Design Love ,另一個部落格叫做 Identity Designed,分別在討論 Logo 設計與品牌識別的內容,我個人是非常的推薦。同時 『 好LOGO,如何好』也是收錄 Logo Desing Love 部落格中的設計案例,其中有分享許多的個人工作經驗在本書中。
Branding Element Logos 4
BRANDING ELEMENT: LOGOS 4 為 SendPoints 企劃的品牌識別系列書籍,書內收集許多 LOGO 設計,並分為餐飲、時尚、IT、文化四大領域。
Logo Designs by Style
這本書對我來說記憶非常深刻,有一天我在學校時,這本書放在回收站,沒有人要!我就把它帶回家了。本書內容收集許多的 Logo 風格設計,甚至依據不同的行業來編排,涵蓋了日文、漢字、英文種類的設計作品。
歐文字體2:經典字體與表現手法
我一開始做設計是從歐文字體開始,而歐文字體雖然只有26個字母但這卻是一個非常深奧的學問。不論你只是對字體感到好奇,或者是設計相關科系學生、設計領域工作者,甚至未來也想成為一名字體設計師,本書將能讓你深度理解歐文字體使用方式,從細節到整體全面掌握,大幅增進你的設計力及鑑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