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之90的 NFT 項目在一個月內的會消失

百分之90的 NFT 項目在一個月內的會消失

February 23, 2022

2021年的10月,誤打誤撞的進入區塊鏈產業,BORING 團隊也協助台灣知名節目「全明星運動會」發行了該節目的首個 NFT 項目,並結合節目來與觀眾產生新的體驗互動,讓 NFT 進入了一般大眾的視野。自那之後, BORING 也逐漸在區塊鏈上製作相關產品與設計,目前團隊也在幫客戶開發區塊鏈平台,同時我最近也跟幾個朋友合資買了現在非常火的 NFT 項目 Azuki ,從 1ETH (現在約 7 萬 6 台幣) 漲到 14ETH (約 100 萬台幣) 途中把 Azuki 換成 Hape Prime 又掉回到 3ETH… 但是我想要跟各位說,百分之 90 的 NFT 項目在一個月內都會消失,讓我把這幾個月觀察來的經驗分享給各位讀者,在你進入這個混亂的世界之前...

披著糖衣的賭場

在閱讀下去之前,如果你不知道 OpenSea ,可能要先去 Google 一下。對於我來說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 OpenSea ,那就是一個「不設置任何審查、歡迎任何年紀加入,披著糖衣的賭場。」這個平台不需要 KYC 認證 (KYC 全名 Know Your Customer 是金融業的專用術語,一種藉由確認個人資訊,來核實真實身分的一種審核帳戶的方法,更詳細可以看一下這邊的介紹。) 之外,由於虛擬貨幣的交易目前不受任何法規限制 (雖然各國已經在積極立法,but still not yet) ,所以在 OpenSea 上的全球的交易市場根本就是一個史無前例地跨國際規模、不受法律限制、無保護機制的交易市場。

根據 Similarweb 、Semrush 等等網站上統計的數據顯示, 隨著 NFT 的熱潮不斷上漲,參訪 OpenSea 的人潮也是逐步高升,根據最近的數據,光是一個月 (2021/12-2022/01) 就成長了 50.8% ,從本來就極為驚人的 81.1M 飆升至 121.7M,並且從僅有 26.74% 的跳出率來看,這些增加的新用戶有多數都是實際對 OpenSea 感興趣的。

與其他較知名的 NFT 交易平台相比較,更能看出 OpenSea 的數據遠超其他平台,以另一個目前知名的平台 Rarible 為例,與 OpenSea 的總訪問量 121.7M 相比,Rarible 僅有 17.2M 。這已經不是大幅領先,這是完全輾壓了,更細項的數據也能明顯看出 OpenSea 的極大優勢

根據 Chainalysis 數據顯示, 2021 年初到該年 12 月 15 日為止,共有 409 億美元湧入 NFT 市場。並且進入 2022 年後, NFT 市場的熱度有增無減,根據 NonFungible.com 的數據,NFT 銷售額一周可高達 5 億美元,這一波 NFT 熱潮一度讓市場的規模快追上傳統藝術品。Art Basel 和 UBS Global Art Market 估計,去年全球傳統藝品的規模為 501 億美元,自 2019 以來降低了約 22%。主要仍是以美國區域為主,再來是澳洲、印度,亞洲仍遠遠不列入計算中。在 OpenSea 上面目前大部分還是屬於投資心態與少部份對於 gaming 有興趣的用戶。

在人類的歷史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平台可以不需要被政府管控,就可以進行跨國交易,甚至整個交易過程的價位沒有上限與下限,比任何現存的賭場風險都大,項目的價格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甚至是項目方不負責任的 Rug Pull 詐欺 (項目方在開始販售之後就捲款潛逃,就像是商販直接捲舖蓋跑路) ,價值瞬間就歸零,這種刺激感讓全世界想要致富的人上癮。

這是投資,還是投機

目前 NFT 的項目大部分都是投機 > 投資 > 應用。大家現在看中的項目都是怎麼樣才能快速套現、哪個 NFT 項目的賦能可以帶給我最大收益,而只有少數人會去思考是否可以將 NFT 應用在新領域。我非常喜歡 NFT 的去中心化技術,但看到現在市場的各種現象就非常的心痛。投機者利用消費者會有的 Fomo 心態,在還來不及搞明白的狀況下,利用說故事的力量,把網站的佈置的非常的精緻美麗,也把 Roadmap 寫的十分令人期待,選了一個完全不認識的發行人,並掛上發行人之前在知名企業工作時的職稱,隨手一搧,像風一樣把資訊吹出去,然後就發現大家開始討論說:「這個發行人過去是在某間知名遊戲公司上班,這個 NFT 項目可能會火!」最後再補上一句神奇的咒語「這個 NFT 可以運用在未來的 『Metaverse』!」緊接著奇蹟就發生了,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追隨者,也逐漸開始有 KOL 分析覺得這個項目前景很好,群眾紛紛開始擔心現在沒搶到未來就會越來越貴,一場一再重複的悲劇就又上演了。其實我到現在還是不太知道什麼是 Metaverse ,我只知道我不會想要把那個 VR 鐵塊放在我頭上。

其實對於我來說 Metaverse 就是一個數位社群,Apple 早就是一個 Metaverse 了,Apple Music、App Store、Apple Watch、iPhone、iPad 這些都是一連串垂直整合的系統,這一切串聯起我們生活的所有細節,並且足跡遍布全球,這不就是一個「宇宙」嗎? (這個之後我們未來再討論好了)

90% 的 NFT 項目將會在一個月內消失

虛有其表的 Roadmap

在我們團隊的觀察下,如果項目的發行人非常有名氣,只要適當的配合行銷手段,這個 NFT 項目的聲量大多會很大,但是如果後續沒有資源來逐步打造、實現 NFT 項目口中的 Roadmap ,那這也是造成 NFT 項目快速死亡的原因,許多 NFT 項目會把 Roadmap 寫的很滿,但是能實現的有幾個?而以下我們找到的六個項目,都能說是在發售時被許多人看到、引起關注度的項目,其中四個甚至拿到了官方認可的藍勾勾,目前雖有將價格維持在約 1-2 ETH 上下,但交易量都已經趨近於 0 。

就算項目團隊從 NFT 的販賣與交易中獲利許多 ETH ,也不代表項目方可以馬上把 ETH 換成法幣(法定貨幣)來投資自己的項目與擴編團隊,這要根據不同的國家是否對於交易所的虛擬貨幣課稅、團隊成員是否能接受以 ETH 支付薪水,合作公司是否能接受以 ETH 作為酬勞等等各種充滿變異的因素而定,除非項目方直接場外交易,那我無話可說。

要組建足夠優秀的團隊來打造 「Metaverse 世界」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團隊要開始管理工程師、設計師、專案管理、會計等等,這些都是花費,不是每一個團隊都可以打造出 Decenterland 或 Sand Box,或著應該說打造很簡單,但是維運與 debug 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這些從 NFT 募資而來的資源可以燒多久?真的能實現嗎?要知道,即使是在現在的遊戲產業,要打造一款可以上市的遊戲也是極其困難的,前期的規劃、工程師打造世界,還有各式各樣的 Debug ,就算都完成了也要面對更嚴峻的封測,看市場的反應才能決定一款遊戲是否能上市,這還不保證上市了遊戲能熱賣,很有可能創作團隊最終血本無歸。就連遊戲界中的巨獸「暴雪」,也曾花了 9 年的時間開發一款 MMO 遊戲「泰坦」,從 2005 年原本備受期待,一直到 2014 ,卻傳出暴雪決定中止這項遊戲的開發,暴雪遊戲總監 Jeff Kaplan 當時表示近 10 年的研發,整個泰坦項目給暴雪帶來了約 5,000 萬美元的損失。

回歸到 NFT 項目,用戶在沒有與項目方簽署合約的情況下,所有美麗的故事都只是建立在一個口頭上的信任,與一堆密密麻麻的程式代碼裡,用戶就將自己手上的資金投入了這所謂美好的故事中,但許多根本無法實現。

投機心態的惡性循環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目前大部分 Opensea 用戶還是以投資的切入點為重,有些花費時薪請大學生來搶白名單,或者雇用工程師寫機器人在 Public Mint 搶 NFT、在二級市場直接鎖定低價購買,或者流傳著一些謠言有 NFT 項目團隊為了自己護盤,開假身分炒作 Floor Price,而大部分購買 NFT 的用戶,在獲利後就會馬上拋售以賺取利潤,而這樣瞬間就沒人支持項目的狀況讓小白與真正喜愛項目的用戶感到恐慌,畢竟沒有交易量就等於沒有持續收益,也就等於宣判了項目的死亡。

對於我來說 NFT 基本上已經算是一種奢侈品,如果一個 NFT 是 1 ETH ( 3,000元美金)但是加上交易過程中的 Gas Fee (類似手續費)就有可能總共需要 3,200 元美金來購買一個 ETH,也就是接近 10 萬元台幣才能買一個 NFT!這對一般人來說完全不是一個小數字。許多小白入場後,才發現有人大量拋售,手上握著燙手山芋不知道要丟還是要繼續握著,但看著自己的 NFT 項目的  Floor Price  一直在下降,在不太了解整個市場下,加上恐懼心態,可能就急著拋售,也不管當初成本多少,或是是否真的看好這個項目的未來發展,進而導致更多的項目真的死亡。

最近最知名的就是 Squiggles 事件,我覺得整個故事可以被 Netflex 拍成連續劇... Squiggles 是一個 3D 的 PFP 項目,在 Public Mint 開始之前就已經被各方鯨魚、 KOL 看好,在各大群組也被認為是下一個藍籌項目, 推特追蹤者有 223K 、 Discord 群內也是有著 250K 的大社群。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充滿希望的項目,卻在 Public Mint 的前五個小時,被爆料該項目的背後團隊其實是一個專門進行詐騙的團隊,該份爆料附上一份包含了許多決定性的證據的詳細報告。報告中指出 Squiggles 項目背後的營運團隊曾經也經營過 7 個項目,分別是 League of Sacred Devils 、League of Divine Beings 、 Vault of Gems 、 Lucky Buddhas 、 Dirty Dogs 、 Sinful Souls 以及 Faceless ,而這 7 個項目目前最高的 Floor Price 只有 0.01 ETH 更多的則是已經找不到項目,在二級市場的交易量趨近於 0 ,並且 Discord 、 Twitter 等社群平台也完全關閉。

這一消息一出馬上讓大量用戶感到恐慌,雖然營運團隊有出面跟大家解釋,但仍無法完全安撫眾人的情緒。而最為致命的一擊,就是在 Public Mint 時,團隊又被爆料使用大量匿名錢包 Mint 後自行炒作提高 Floor Price ,藉此欺騙更多用戶。正當眾說紛紜之時, OpenSea 忽然就將 Squiggles 項目強行於平台下架,等於坐實了 Squiggles 項目是詐騙項目的真實性,而自那之後,不管項目方多努力挽回,仍無法挽救直線下墜的趨勢。

這時當初花了不少錢 Mint 該項目的用戶就只能苦惱地看著手上的 NFT 成為毫無價值的圖檔,卻沒有任何方法彌補,這對於新手小白來說無疑是最殘酷的。就像上面說的,任何人都可以參加 Opensea 這場全球賭場遊戲,甚至是你的小孩正在默默地購買 NFT 或許我們也不知道。在沒有太多金融基本知識的情況下,很容易因為以上所說的原因,就賠掉一大筆錢,又因為更不甘心,看著其他人漂亮的故事,又投入下一筆資金... 完全是惡性循環。

NFT 市場終究需要大品牌來主導

現在 NFT 市場上最能讓人信任、最有價值的 NFT 項目基本上都選擇了與大品牌合作,有現實大品牌的背書,能讓更多的用戶相信這個項目會有持續的資源與公信力去逐步實現 Roadmap 內的內容。像是 BAYC (Bored Ape Yacht Club) + Adidas 、 CLONEX + Nike 又或是與區塊鏈的大品牌結合,像是 Hape Prime + Coinbase ,當然還是有例外,像是選擇往大眾經營的黑馬 Azuki ,這些都是我非常欣賞與喜愛的。

去年 12 月,我在 Adidas 的首個 NFT 項目 Adidas into metaverse 中,mint 了一個 Adidas 的 NFT,根據 Roadmap 的描述,這個 NFT 將可以用於 Adidas 正在打造的虛擬世界中 (Adidas 有在 Sandbox 中買地),以及未來規劃會給予持有者虛擬、實體商品回饋,而就在 1 月 24 日, Adidas 也確實與另一個大品牌 Prada 合作推出了 NFT 計畫,並且持有 Adidas into metaverse 的用戶可以參加這次活動的抽獎,中獎者可以參與這次 NFT 的創作,也可以從其中一件大型 NFT 作品中收到分潤。

讓我非常的驚喜,而這種長線的合作方式,才是我認為未來 NFT 市場的主流,像是 Nike 收購了 CLONEX 的製作團隊 RTFKT,並打造了 Nike X RTFKT 的專屬驚喜盲盒 NFT 「RTFKT - MNLTH」,而 CLONEX 項目又是 RTFKT 與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共同打造的,除了預告 CLONEX 未來成為 Avatar 的可能性之外,也在近期 Airdrop (免費空投) 了可使用的虛擬空間 「RTFKT LOOT Pod」,這樣強強聯手、持續的實現 Roadmap 、增加用戶持有價值的走向,才會讓用戶堅信這個項目的願景並不只是出於一張嘴的美麗故事。

從數據上來看,項目方固定的更新、進行活動也確實能增加用戶對其的信心,從下方的圖表來看, Adidas into metaverse 在 1 月 21 日將 Twitter 大頭貼換成 BAYC 、 24 日公布與 Prada 的合作後,兩次都帶動了價格的上漲 (圖中藍色圈圈處) ,而 CLONEX 項目也是一樣,在 1 月 26 日在推特上表示即將要進入 Chapter 2 之後,其價格就開始向上增長 (圖中藍色圈圈處) ,並且持續更新,像是在 2 月 3 日公布了 CLONEX 的全身圖以及 2 月 6 號展示 RTFKT LOOT Pod 內裝,而最近 RTFKT 團隊也頻繁的在 Twitter 舉辦各種解謎遊戲,似乎也在為下一步計畫做準備,由此可知道,有些大項目即使交易量看起來不是很活躍,但這極有可能是因為持有者對此項目都抱持著信心不願售出。

大品牌的選邊站,會讓用戶更有信心來投資、長期持有這些 NFT 項目。

結論

整體來看, NFT 現階段大部分的使用還是在於市場上的炒作,在大眾眼中快速套現地經濟價值遠大於去開發 NFT 更多用途還重要,而真正願意將 NFT 技術應用於新科技,結合創意打造產業的項目更是少之又少,但我們現在使用的仍只是 NFT 這項技術的冰山一角。就像是我看過一篇文章 NFT 的技術可以運用在汽車上,這樣在二手市場販賣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技術來追蹤此車ㄧ生的維修紀錄,並不可篡改,這樣在購買二手汽車的買家感到安心之外,賣家也有強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每年都有保養的紀錄,希望未來 NFT 技術能不再被現在市場的恐慌束縛,被更加地應用於創新與進步。


非常感謝你的時間來閱讀這篇文章,喝杯拿鐵吧,下次見!
在走之前,如果期待下次的見面,可以訂閱以下的不同的通知方式。

Sam Kuo.

📮 Daily Mailbox

而我在2023年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就是每天要看50篇文章,並精選 1 - 3 篇文章分享在以下平台,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追蹤以下的平台。

01 | Line Openchat

02 | Twitter

03 | Instagram

04 | Facebook

Friday Newsletter

基本上,這份每週的 Friday Newsletter 會在禮拜五送到你的信箱中 📮。(有時候太忙會晚一點寄出去)主要內容會分享生活中所面對的設計、科技與創意,像是工作上的生產力技巧、來自不同媒介的高質量內容(書本、Podcaset、雜誌與文章)與讓生活更棒的建議,有時候會分享幾間本週我去過的咖啡店與好地點。

訂閱成功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

如果你習慣使用 Line 來收取訊息,也非常歡迎訂閱我們的 LINE - Official。我不會寄送任何相關廣告訊息給你,我只會寄送每週的 Newsletter 到你手上。

訂閱 Line 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