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創作者到底是要忠於自我,還是迎合市場?

身為創作者到底是要忠於自我,還是迎合市場?

November 18, 2020

身為創作者到底是要忠於自我,還是迎合市場? 這是我最近一直在詢問自己的問題,從 2020 年三月經營 Boring Design Blog 設計自媒體開始,常常在選擇主題上遇到困難,有時候很想要討論一些專題,但是這些專題可以接觸到的族群會比較小,然而如果選擇接觸大族群的專題,自己又覺得文章內容不是我想要分享的,甚至也有可能會偏離我所設置的品牌形象。在這兩難的選擇中如何去保持平衡?有辦法在忠於自我的同時,又迎合市場嗎?

數據幫助我們更了解用戶,因為我們的行為騙不了數據

從 2020 年三月開始到現在,Boring Design  Blog 已經在網站中發布 50 篇文章與 IG 多圖文,同時也利用 Programtic 的方式投放內容到台灣的各大城市。並依據不同的年齡、興趣、收入、教育程度,我們也把這些收集回來的數據重新解讀成不同的『盒子』,每一個盒子都有一些獨特的行為需求,甚至最近開始嘗試計畫把我們的內容推向其他地區,去接觸在台灣之外使用中文的創意人們。雖然目前手上的數據,可能比不上大公司巨人般的龐大,但是目前這些握有的『盒子』數據,卻讓我可以開始預測內容的表現,也可以持續打造出『有需求的內容』。


要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不是一件那麼簡單輕鬆的事情,除了大規模式的改變環境,像是搬家、溫度轉變、或是改變擺設等等,其實我們的行為多多少少還是會因為環境而影響。我們的大腦會一直開啟自動巡航的狀態,因為大腦能量是有限的,而這些能量是留給有突發狀況時去做選擇,所以平常我們會以為自己正在做各種不同的決定,殊不知這是大腦的巡航功能。就很像有些朋友一直跟我說想要戒菸,但是一直待在抽煙的環境下,要戒煙幾乎是不太可能成功的事情,因為我們的行為會被環境影響,出淤泥而不染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然而我們在使用網站與社群平台的行為,也是可以被收集與預測的。


我們在數位平台的活動行爲都可以被測量並量化,點擊次數、觀看時間、甚至在我們在哪篇文章離開網站的,都有留下紀錄。更何況我們目前人人都帶著一台測量器在身上,對吧。如果你現在正在這個看這篇文章,你是從那個平台進入這篇文章、與你停留的時間、甚至你最後的動作是繼續看下一篇文章?還是離開網站?都會被記錄下來。而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我了解與打造不同讀者所需要的知識內容,甚至還可以把內容發佈在你習慣使用的社群平台,讓你點擊。


我們藉由這些數據把讀者區分成不同的『盒子』,根據每一個盒子特有背景環境與關鍵慣性行為,我們可以推算出讀者的需求與目前所面對的困難。因為根據讀者的點擊內容與觀看時間,以及是否在網站內點擊相關內容,就可以知道讀者對於哪些議題非常有興趣。並從這些數據去推測讀者目前在想什麼? 有可能是人生目前很迷茫需要一些不同的觀點來打開前面的道路,所以我們才選擇這些類型的內容尋求解答?如果以學生族群的盒子來舉例,我們有可能比學校的老師還了解學生的學習痛點在哪?也可能比父母更了解學生現在所面對的迷惘是什麼?因為學生在面對老師或是家長時,可以選擇表現出我們想要呈現的樣子,但是下意識的選擇行為卻會反應出真實的狀態並轉化為數據 。根據以上8個月的數據,我們可以推算不同的『盒子』喜歡看怎樣的內容?甚至他們會在哪一個平台看到這些內容?最後我們也可以推算出提供怎樣的內容,可以快速的增加 Follower 或是增加其他的互動行為,但是我ㄧ直有一個問題在我心中,
這樣對於讀者是好的嗎?長期一直提供他們想要看的內容?

創作者所提供的內容,將會影響讀者的行為與觀點

你們是否在 Youtube 看過一些影片之後,同樣類似的內容就會不斷出現。舉例來說,在點了「五分鐘說電影給你聽」並完整看完之後, Youtube 就會利用神秘的演算法,把不同創作者但相同類型的說電影給你聽影片推廣到你的首頁,甚至直接出現在推薦影片中。我們可能會覺得:『太棒了,Google 會主動提供我喜愛的同類型影片,都不需要在花時間去找,就可以一直看下去。』但這卻是一個雙面刃,Google 今天會希望你花更多的觀看時間在平台上面,因為廣告代理商才會繼續把廣告預算放進平台上,哪裡有眼球,哪裡就有廣告。而對於 Google 要運轉一個平台本身就需要有資金,這我也非常的認同與了解。


然而這個雙面刃,也會影響到創作者的所提供的內容。大部分創作者非常在乎 Follower 或是觀看量,因為要有一定的數量才有辦法繼續運轉頻道,也就是廣告收入或者是商業合作案子,畢竟製作內容都需要一定的時間與成本,如果創作者白白花時間製作免費的東西,這將會成為一個不健康的循環。然而很多創作者就要開始面對到一些問題就是,要忠於自我,還是迎合市場?在目前的環境很難不迎合市場,因為我們藉由平台去與他人連接,而每一個平台都有一些潛規則我們必須要遵守,如果創作者所製作的內容無法達到演算法的標準就很難被平台神秘的演算法推廣出去,因為創作者的內容要能把用戶注意力留在平台上,演算法才會將之認定為『好內容』,而廣告代理商才會有信心繼續投放資金在平台廣告上,這三個角力互相拉扯,在近幾年應該是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創作者如果大量的製作 5分鐘說電影給你聽類型的影片,可以獲得大量的 Follower 與觀看量,但同時會不會影響觀看者的行為與觀點?因為我們讓觀看者可以快速了解故事架構,而少了機會去感受整部電影所帶給觀看者的體驗,間接影響電影導演開始選擇腳本與商業模式來符合現有的生存模式? 相對許多創作者也提供說書的類型影片,我相信一定很多觀看者聽完了之後,就沒有機會去閱讀哪本書而沈澱思考,我個人覺得閱讀是ㄧ種 flow ,在過程中我們可以去反思與沈澱。但是這些創作者為什麼要製作這些內容?因為這有效,這些內容被演算法認定是好內容而推廣,但是一切的根本還是要回歸到觀看者的行為。我不排斥這種世代的轉化,也接納這些演算法,也願意做改變。我們擁有的時間越來越寶貴,每一個平台都在搶奪我們的注意力,而創作者為了要在平台生存而衍伸出,快速、簡單易懂的內容。

而我有時候在思考這些內容可以幫助我增加 Follower 與觀看數,但是對於讀者,真的好嗎?

同時忠於自我,又迎合市場

如果你有長期關注這個自媒體,你會發現,我會把文章發布在網站上,但同時會把文章濃縮成多圖文並發布在 Facebook 與 Instergram 這兩個平台上,因為我需要迎合市場,讓神秘的演算法幫我把這個自媒體推廣出去,來讓更多人看到這個自媒體。根據這 8個月的數據,我們可以推算出怎樣的內容可以獲得大量的分享與推廣,但這些內容卻是快速與簡單易懂的內容,甚至是搞笑有趣元素在裡頭,讀者真的可以從這些內容學習到知識嗎?可以,但是很淺。而這跟我一開始成立的方向,其實有點背道而馳。


前幾個月的時間我也一直在思考有沒有辦法同時忠於自我,又迎合市場? 所以我們開始把讀者的行為區分成不同的『盒子』,而根據不同的盒子我們制定不同程度的內容。再一次強調,當我們制定盒子時,我們是根據行為而不是 demography。有些盒子,對於設計只是興趣,也沒有一定要走上設計這條路,只是想要輕鬆了解設計相關知識。所以我們開始推出 Good To Know 系列,以簡單有趣輕鬆的方式來聊設計,而 Good To Know 系列的反應總是最熱烈最容易被討論與分享,但是對於我來說這就是在迎合市場。然而有些盒子,對於深度文章比較有興趣,也就是像你目前正在看的這篇文章,而這篇文章對於我來說就是忠於自我,但這個盒子的人佔比率是最少的。但是我願意先迎合市場來接觸最大量的讀者,因為這樣才更有機會藉由平台的推廣來接觸你。


要忠於自我,又迎合市場本身就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我自己目前也一直在學習如何到達平衡,如何讓內容可以接觸最大量的讀者,同時也可以保持內容的品質是好的。我也並不覺得是資金或是人力的問題,因為就算我有資金也有人力了,我也將要面對更現實的問題,為了要養活其他人,讓公司運轉,讓股東賺錢,更是要迎合市場,更無法忠於自我。


現在我還握有自由的掌控權時,我更希望是打造一個文化,或是習慣給讀者之外,也希望這個文化是我理想中的工作室架構。

非常感謝你的時間來閱讀這篇文章,喝杯拿鐵吧,下次見!
在走之前,如果期待下次的見面,可以訂閱以下的不同的通知方式。

Sam Kuo.

📮 Daily Mailbox

而我在2023年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就是每天要看50篇文章,並精選 1 - 3 篇文章分享在以下平台,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追蹤以下的平台。

01 | Line Openchat

02 | Twitter

03 | Instagram

04 | Facebook

Friday Newsletter

基本上,這份每週的 Friday Newsletter 會在禮拜五送到你的信箱中 📮。(有時候太忙會晚一點寄出去)主要內容會分享生活中所面對的設計、科技與創意,像是工作上的生產力技巧、來自不同媒介的高質量內容(書本、Podcaset、雜誌與文章)與讓生活更棒的建議,有時候會分享幾間本週我去過的咖啡店與好地點。

訂閱成功
Oops! Something went wrong while submitting the form.

如果你習慣使用 Line 來收取訊息,也非常歡迎訂閱我們的 LINE - Official。我不會寄送任何相關廣告訊息給你,我只會寄送每週的 Newsletter 到你手上。

訂閱 Line 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