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13, 2022
虛擬貨幣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出現了,就直接的解釋就是「不存在實體的貨幣」,最初被大眾所熟知的虛擬貨幣可能是遊戲貨幣,這類型的貨幣只能在限定遊戲中使用。當然可以使用現金去兌換遊戲貨幣,但匯率跟過程都掌握在官方手上。同樣有部分玩家可以透過與其他玩家交易遊戲貨幣、稀有道具獲取現金利潤,但這一直都只能在暗地裡進行,並不合法。
而現在主流有三種經常被實際應用的虛擬貨幣,以下將簡單的介紹
加密貨幣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差異就是建立在區塊鏈上,利用區塊鏈每一筆資料都有亂數密碼保護的特性,將亂數密碼學 + 虛擬貨幣 = 加密貨幣。加密貨幣也因為區塊鏈的四大特性 (資料紀錄的不可竄改性、去中心化、匿名性、資料透明性) 而擁有極為獨特的市場價值。
去中心化、匿名性的特性讓人們可以在不受政府監管、掌控的環境下自由地進行交易,既不必擔心受到第三方監控或是第三方立場不公正,亦不需擔心個資外流。而資料的不可篡改性以及資料透明性則保護了交易雙方的權益,一經交易就永遠留存,不需擔心交易紀錄遺失、帳戶資產遭竊的問題。
從美金到日圓,全球有 180 幾種貨幣都獲得國際的承認,而這類貨幣我們統稱法幣 (法定貨幣) 。而穩定幣 (StableCoin) 是加密貨幣的一種,為模仿法幣運作形式出現的加密貨幣。與比特幣、以太幣不同的地方就是漲跌率。一般加密貨幣的漲跌波動力度是很大的,一天之內就可能上漲 40-50% (甚至更多) ,而這也容易導致群眾對加密貨幣有不安全感。而穩定幣則是會受限於一些條件或機制作為限制來發行,價格表現上就會比一般加密貨幣來得要穩定,所以得名。
較常見的穩定幣都選擇以持有資產價值作為擔保,最具代表的就是「美金穩定幣」,這種加密貨幣的價值就等於美金 (與美金的兌換率 1:1) ,發行貨幣的機構必須持有相等的美金庫存,才能進行發幣。其他穩定幣可能會與黃金、貴金屬等等其他具有價值的資產作為擔保發放等值的加密貨幣。
穩定幣由於價格穩定、兌換其他加密貨幣也方便,所以許多人在面對波動大的加密貨幣市場,也會選擇將手上的比特幣、以太幣換成穩定幣,作為避險策略的一種方式。
加密貨幣雖然帶來了無盡的便利與自由,但伴隨而來的風險也不小,區塊鏈的特性就像一把雙面刃。去中心化象徵著沒有公正第三方的存在,也就沒有執法機關,所以一但遇到詐騙、用戶端密碼被盜取、惡意釣魚網站陷阱、項目方跑路等等問題時,受害者往往只能自認倒霉,並沒有什麼具有強制效力的法律保障。
此外區塊鏈尚是一個開發中、逐漸完善的領域,所以建立在區塊鏈上的技術如加密貨幣、 NFT 等等都存在非常大的系統風險,即使我們已經將自己的隱私保護做到滿分,但源於系統上的漏洞仍可能導致大量用戶的安全風險。
最後一個風險則是關於環境保護,區塊鏈技術背後是依靠著耗費大量電力的電腦運算,從運算的電力到散熱的能源,這一切都不斷地造成環境負擔。而這也會造成地球環境的惡化,這也是許多區塊鏈正在著手改善其運算方式、試圖降低所需能源的主因之一。
比特幣與以太幣可以說是最知名的加密貨幣,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兩者的差異。
比特幣從 2009 年開始在網路上被大家知道,建立在獨立的比特鏈上,創辦人是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但至今沒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甚至不確定這是一個人或是一個組織。而這也是加密貨幣去中心化的特性展現,你不需要知道創辦者,只需要信任整個交易流程、信任區塊鏈的技術就可以完成交易。
比特幣在白皮書中寫到要成為「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也就是想要取代美金等傳統貨幣的地位,作為貨幣去支撐經濟流動,這類的加密貨幣在發行時都會設定固定的數量,以確保其價值不會像法幣一樣會因過度發幣而導致通膨貶值,就如同黃金只有固定數量一樣。
以太幣則是在 2015 年才開始活躍,建立在以太鏈上,創建者是維塔力克.布特林 (Vitalik Buterin) ,是現在整個 Web3.0 業界中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但同樣的,如果只是想要使用以太鏈上的各類功能、進行交易,亦只需要按照設定好的規範操作即可,創辦人並不能管理、干涉你在以太鏈上的操作。而以太鏈的白皮書則宣稱要成為「下一代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平台 (A Next Generation Smart Contract &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 Platform) 」。
這也是比特幣與以太鏈最大的差異,比特幣僅僅是作為貨幣存在,僅能用於交易。但以太鏈卻完全不同,客製化智能合約是其特色,基礎觀念我們在前篇文章中介紹過,簡單來說比特幣僅是貨幣,而以太鏈則有著更多的商用可能性,透過提供用戶自行打造智能合約能有更多金融服務。而以太幣就是在以太鏈上通用的貨幣種類,不管是要進行交易、 Mint 、質押等等服務都需要使用以太幣才可執行,而這項差異同時也導致以太幣的總數不固定 (雖然有規定每年最多只能生產 1800 枚以太幣) ,結果就是以太幣的價格不如比特幣平穩。
就像要買賣股票就要去金融交易所一樣,買賣加密貨幣同樣也需要交易所,而這類專門應對加密貨幣的就稱為加密貨幣交易所。並且因為區塊鏈的特性而衍伸出兩種不同的種類 - 「中心化交易所」以及「去中心化交易所」。
中心化交易所 (Centralized Exchange 簡稱 CEX) 意旨會有一個中心化的機關替客戶託管資產,但用戶並沒有私鑰和資產的實際控制權,用戶需要先註冊申請一個帳戶,並且進行 KYC 身分驗證,這就使 CEX 幾乎與傳統銀行沒有不一樣。但 CEX 最大的優勢就是因為集中管理,可以提供更大的流動性以及較大規模的交易量。
並且因為是託管機制,當用戶忘記自己的密碼時,可以向交易所申請拿回密碼,但同時也導致用戶資料較容易遭駭客入侵,個人資產與資料遭竊取。
然而對於一些看中加密貨幣特性的群眾而言,加密貨幣的交易與交易所都應該要「去中心化」,於是衍生出了去中心化交易所 (Decentralized Exchange 簡稱 DEX) ,是利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履行金融協議與完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直接由買家與賣家進行金融商品買賣的交易所。在這樣的交易所中,不會留下用戶資金與個人資料紀錄,而是直接依交易要求自動匹配合適的買家與賣家。
優點是沒有人可以透過交易所追蹤用戶的個人數據與資產,因為不需要 KYC 身分驗證。並且帳戶的安全係數也比 CEX 更高。但缺點也同樣明顯,缺乏了中心化管理,交易詐騙的機率較高,並且與 CEX 相比,沒有中央協調,價格較難有共識,導致流動性較低並且交易速度慢很多,遇到較多人同時進行交易時就容易堵塞,或是 Gas Fee 較高等問題。
但純粹的 DEX 目前仍不被大眾用戶信任,所以目前主流的都是傾向「半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形式,也就是有部分仍保持中心化管理,像是某些交易所只能在以太鏈上進行交易,或是能在交易所上兌換的幣種有所限制 (以確保該幣種不會突然下跌,導致交易所失衡) 等等。亦有交易所是同時經營 CEX 與 DEX ,供用戶自行選擇。
以上就是對於加密貨幣的簡單介紹,希望有助於各位建立對區塊鏈、加密貨幣、 NFT 的基礎知識!下一章節我們將開始討論什麼是加密貨幣錢包。
非常感謝你的時間來閱讀這篇文章,喝杯拿鐵吧,下次見!
在走之前,如果期待下次的見面,可以訂閱以下的不同的通知方式。
Sam Kuo.
而我在2023年為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就是每天要看50篇文章,並精選 1 - 3 篇文章分享在以下平台,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追蹤以下的平台。
基本上,這份每週的 Friday Newsletter 會在禮拜五送到你的信箱中 📮。(有時候太忙會晚一點寄出去)主要內容會分享生活中所面對的設計、科技與創意,像是工作上的生產力技巧、來自不同媒介的高質量內容(書本、Podcaset、雜誌與文章)與讓生活更棒的建議,有時候會分享幾間本週我去過的咖啡店與好地點。
如果你習慣使用 Line 來收取訊息,也非常歡迎訂閱我們的 LINE - Official。我不會寄送任何相關廣告訊息給你,我只會寄送每週的 Newsletter 到你手上。
訂閱 Line 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