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5 - 來自台中一中學生的Q&A | 未來職涯訪問

未來職涯訪問

Hsiu Chi Kuo
14 min read
5 - 來自台中一中學生的Q&A | 未來職涯訪問

Table of Contents

為什麼有這次的調查?(學生回答)

主要是因應台灣現行的教育體制,希望學生們必須盡可能的去接觸不同的新事物,同時去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志向,而我們便安排出相應的課程採訪自己有興趣的職業並訪問相關的工作者去深入了解該工作是否是自己所想要的樣子,如果是,你現在可以開始做什麼樣的努力和準備。

為什麼會找上 Boring Lab (學生回答)

起初是在社群軟體中無意中看見 Boring Lab的貼文和文章,在閱讀後覺得這樣的文章思維還蠻有趣的便開始關注。直到要做採訪報告的作業,由於我身邊並沒有從事相關職業的工作者,才偶然想起平時追蹤的設計師帳號,才鼓足十二分的勇氣詢問(本來都做好被拒絕的打算了)。除了本身平常就有關注之外,一部份是因為您並不是美術的科班生,而求學過程也跟一般大眾想像的樣子不大一樣,另一部分則是因為您的工作經驗是在美國,而我在網路上所得到設計師相關的工作資料大部分都侷限在台灣,我本身也對於不同環境的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有所好奇,所以最後才決定採訪您。


關於我最後的結論,在看完訪問後,除了看到美國和台灣不同的文化差異,更多的也是發現現在在學校習得的東西和實際運用上思維真的是十分不同。或許是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影響,抑或是設計師比較獨特的工作性質,這次的訪談中,您有許多的回答都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尤其是在「您認為有哪些能力是可以從高中開始培養自學的?」我本預期會是預先學習專業技能或是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等等,但您說的體驗生活確實是啟發了我,讓我開始反思我現在的生活狀況。


身在這個資訊爆炸年代的孩子,我們有幸可以獲得各式各樣接觸不同事物的媒介,卻也造成速食文化,嚴重影響創造和想像力,更別說擁有更多的外界誘因讓我們能探索自我的機會減少許多;同時,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升學主義和注重成績的習慣仍深深的烙在大部分的價值觀中。吸收不同的事物觀點的同時,培養屬於自己的思考方式;在照顧成績的同時,培養自己課外的能力,該如何在其中取得平衡,應該會是我未來重要的課題。

訪問開始

Q1:可以簡述一下您的學歷嗎?

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大學 — 廣告&新科技媒體研究所,專注的領域主要在品牌識別設計、新興科技與廣告行銷策略,鑽研透過結合設計與新興科技來協助品牌解決問題,同時也是個喜歡自己動手嘗試的設計師。

Q2:請問當初為何會選擇翻譯系,又是怎麼樣的契機和想法讓你選擇到國外讀設計系的?

其實,最初本來在加拿大的溫哥華唸書,但很不幸運,我個人對於那邊環境有點水土不服,所以最後選擇回來台灣。在台灣男生都要去服兵役,所以回到台灣那年,我就去空軍服役了一年。在那一年中,其實我根本沒有心思與時間在準備台灣的大學聯考,因為突然的人生大轉變,自己也有點措手不及,每天只能待在空軍基地裡面思考人生,同時瞭解到原來自由那麼珍貴。最後我拿在溫哥華的成績單申請一家在台南的大學(長榮大學 - 翻譯系)就讀了,就只是因為我那時候住在台南,沒有特別其他的原因。


契機的話,老實說我在大學根本沒有花時間在課業上,畢竟我對於翻譯一點興趣都沒有。對我來說,翻譯是一種工作,英文是一種工具,我喜歡講英文,但不喜歡翻譯。長榮大學的所在位置比較偏鄉,週末也沒有像大城市這樣熱鬧的環境可以去探索。所以在週末,我們會在學校拍鬼片、參加系學會活動、在後山露營,甚至我們開始每個周末都去台灣各個角落當背包客。能養成這樣旅行的習慣,我必須要說我是非常幸運的,我的家人願意資助我在每一個暑假去不同國家旅遊,所以我那時候去了歐洲,英國,冰島,澳洲等等,25個國家以上。


在這四年的旅途中,慢慢發現對於創作或是視覺非常感興趣,但是對於設計還是很陌生,設計是什麼?設計是畫畫嗎?動畫是設計嗎?廣告是設計嗎?當時也沒有很明確的答案來回答這些疑惑。所以在大三的那年暑假剛好在澳洲,有一天晚上,在餐桌上吃晚餐時就跟大家討論,『其實我滿想要繼續念視覺相關科系』,當時的 Homestay 給了我一個 idea,『 You should, You should go abroad 』。然後這個 idea 就慢慢在我心中萌芽,也影響我在未來選擇去海外去讀設計系,畢竟世界那麼大,台灣像一顆米一樣,如果有機會,應該出去見見世面吧。

Q3:是如何申請上國外的研究所(入學作品、考試、面試或繪畫能力等條件)?

因為我的背景是翻譯系,所以我根本沒有什麼作品,只有一些自己在旅行中攝影的作品。所以我選擇了去唸舊金山藝術大學,這所學校本身就非常歡迎來自不同學科,但對於設計有願景的人來就讀,所以對於作品集沒有像其他學校那麼看重,反而是看中人格特質。在面試中,學校非常在乎對一件事情的多樣角度,許多的申論題其實跟設計其實沒有太大的相關。但同時,這所學校的畢業率非常的低,因為來自不學科的人也就代表沒有背景支持,甚至缺乏設計工具的熟練度,那就必須花別人兩倍,甚至四倍的時間來努力,畢竟這場馬拉松,已經落後別人四年了。

Q4:在研究所內學習的內容大致包含哪些,是以實作技能為主還是想法知識又或是其他的東西呢?

在研究所,主要是開發個人批判思考能力,與了解設計不只是美學也是一種商業手法。如果一句話解釋,我會這樣回答。通常教授會給我們一個大方向,而怎麼到達終點的過程,自己要去想辦法,以我過去的經驗,在台灣的教育剛好是相反,老師會幫我們排課綱,什麼都不用思考,最後跟著引導就可以到達終點。所以一開始唸研究所非常辛苦,還有語言上的隔閡難上加難,所以很容易抓不到老師的方向,常常被教授回絕,但同時這種訓練個人批判思考能力思維模式也間接影響到我在職場上的許多心態與行為,個人批判思考能力,讓理論可以更落實在真實的社會情況。

Q5:在美國的讀書風氣及文化差異有哪些較為明顯的?又是如何解決的?

美國的讀書風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自由。畢竟來美國的人都是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文化上的交流與衝突一定會有的,所以慢慢自己的心胸也會越來越大,因為會發現這世界上不是只有我們的文化與價值觀是正確的。最快融入的方法就是,Say Yes to everything,嘗試任何事物,跳脫我們原有的文化與價值觀。

Q6:您是否有一套自己學習吸收新知的管道和方法?

有的,一開始我會 Google 所有的事物。如果使用繁體中文來搜索資料,我們只能找到2200萬人的資料庫,但是用英文卻可以找到非常大的資料庫,所以通常我會使用英文來搜索資料。下一個階段可能會去看網路課程,或是去看書,因為畢竟 Google 上面的知識雖然很廣泛,但是卻不深厚,所以藉由閱讀書籍可以非常深入了解一個學科,有時候如果對於這學科非常有興趣,會繼續保持關注與閱讀相關知識。以我個人的經驗,我們需要長時間學習一個領域,但我們可以短時間學習一個工具。

Q7:您認為有哪些能力是可以從高中開始培養自學的?

高中唷,體驗生活吧,玩玩 Tik Tok,談談戀愛,嘗試一些有興趣的事情,從過程中去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解自己喜歡怎樣的對象,了解自己喜歡的興趣,了解自己多ㄧ點,而不是只有考上台清交大,這樣人生滿無聊的,如果台清交大讓人生成功,那麼簡單,人生還要那麼辛苦嗎。出社會我自己發現,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滿重要的,因為如果你為你熱愛的事情而貢獻,每一天都過得滿開心的,每一天都像在打電動一樣的感覺,因為我喜歡,而我行動。

Q8:可以描述一下您工作的流程和主要內容嗎?

這ㄧ題可以講一天吧,但是我會簡單的描述,讓大家都輕鬆了解的方式。客戶有商業上的問題,我利用設計與科技來解決他們的問題。我目前在廣告設計公司 (Intertrend) 擔任設計師,所以接觸的案件非常的多元,從 Toyota-汽車類,TRAVELER’S COMPANY 筆記本,TD Ameritrade-銀行類,京都念慈菴-藥品類,KCON全美最大的韓星活動,到小品牌的設計都有。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本身正在面對的問題,有時候因為視覺而影響到銷售,有時候是因為知名度而影響到發展。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當設計結合科技時,甚至可以讓品牌創造體驗與消費者互動。那麼看似沒有關連的素材,我們要怎麼把這些串起來,但有不能讓消費者覺得有違和感,同時也有符合品牌形象,就是我的工作吧。

Q9:在台灣由於設計相關人才供過於求導致求職困難也不太被重視,美國的情形與台灣有哪些不同?

台灣情況,我是不太了解,所以在這邊我就不多說了。但是美國應該也是吧,我有時候覺得身為美國人好辛苦唷,必須要跟全世界的人來競爭工作,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具備多元文化與雙重語言的背景,在這種情況下,競爭是非常非常激烈的。

Q10:這個產業初任者的待遇區間大致如何?

美金換台幣本身就不太合理。待遇好不好,有時候是因為房價,生活費種種生活上的因素來檢視薪資待遇好不好,我個人在美國算是過的不錯,平常有多資源可以買一下自己喜歡的東西。

Q11:隨著時代的潮流與日新月異的科技,您認為有什麼方法可以跟上這樣的大環境?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真的需要跟上大環境嗎? 還是找到自己的小環境深入了解? 如果真的想要跟上大潮流時代,很簡單啊,保持學習,保持接納。 但是人的ㄧ生只有這點時間,一部分給了友情與家人,ㄧ部分給了工作,那我們還剩多少時間可以享受生活? 所以或許我們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要跟上大環境?

Q12:您認為關於設計產業中現在缺少怎麼樣的 人才/能力,以及在未來會往哪方面發展或是與哪些 產業/技能有所結合?

我相信再過不了多久,許多產業都會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智慧型面板,因為隨著我們對於手機越來越依賴,手機已經變成我們生活的第二顆腦,在未來或許我們都要藉由手機來啟動物件,而不是我們的雙手。所以我個人覺得,設計師需要具備很強的同理心與綜觀能力,因為設計工具隨著科技的發達只會門檻越來越低,但是設計思維卻是門檻越來越高,因為設計可以出現的媒介越來越多。設計師需要有大局綜觀能力來看待媒介,同時要有同理心了解用戶的需求性,才可以正確地傳遞訊息。

Q13:您認為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和進入市場及職場,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認知和心態?

我過去寫過一篇文章 在職場環境中,沒有可以學習的對象,怎麼辦?,在文章中我提到。“勇敢的犯錯,並錯誤中學習吧!犯錯時,可能會被潑冷水,可能會被嘲笑,可能會自卑,可能拿自己會去與其他同事比較。我認為這可能源自於小時候的教育所影響,小時候在我的印象中,如果沒有考80分,少一分打一下,我也不知道哪個斯巴達思想的教育人士想出來的方式,利用疼痛促使學生來達到目標,導至犯錯變得是一種『處罰』,而影響我們習慣採取被動與應付考試來躲避處罰。但是沒有人不是因為犯錯而進步,犯錯是正常的。”
所以我認為就是勇敢地犯錯吧,因為社會上沒有正確的教科書。

非常感謝你的時間來閱讀這篇文章,喝杯拿鐵吧,下次見!
在走之前,如果期待下次的見面,可以訂閱以下的不同的通知方式。

Career

Comments


Related Posts

Members Public

51 -《 ChatChat 》為什麼年底時,我們ㄧ定要設定目標?

這次 Sam Kuo 會與 BORING Design Lab 的 Digital Designer - Janice 對談,關於每一年的目標。

51 -《 ChatChat 》為什麼年底時,我們ㄧ定要設定目標?
Members Public

50 - 進學校的第一天,教授就叫我開始製作作品集

在我的研究所學習期間,教授要求我們創建一個網站作品集並撰寫個人介紹頁面。雖然一開始我對此感到困惑,但這個過程逐漸讓我更了解自己。

50 - 進學校的第一天,教授就叫我開始製作作品集
Members Public

43 - 成功湖

如果有一個機會,我可以很自由地上台真心分享我對於我們家的實習生的想法,將會是以下。

43 - 成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