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封寫給所有面試者的信

這篇文章是寫給對於 BORING 工作室有興趣的面試者

Hsiu Chi Kuo
17 min read
一封寫給所有面試者的信

Table of Contents

Hello,你好!我是 BORING 的 Sam。

BORING 2023年度的 intern 正式招募結束了。BORING 的信箱來信數量也是超越我意料之外,沒有想到許多人對於加入 BORING 是非常有興趣,這也是整個團隊的榮幸。面試進行到第二階段時,團隊實體面試將近30位面試者,而經過非常多考量與討論,最後選出三位實習生為今年的 BORING 戰鬥營夥伴。

而這篇文章是寫給對於 BORING 工作室有興趣的面試者,或許各位面試者一直沒有收到團隊的回信,我也希望藉由這篇文章來分享團隊在面試流程中看到的現象,同時也會分享團隊在每一個階段期待的標準是什麼。

希望你們的來信,不是只有單方面的互動,而我也希望 BORING 團隊可以分享一些想法給各位面試者交流,期待我們未來還是有合作的機會。


Email

Email 是團隊接觸所有面試者的第一步,我們非常期待面試者在信中有非常簡短的自我介紹,同時面試者如果願意分享為什麼想要來 BORING ? 這會是非常加分的關鍵。

如果面試者花時間去了解與研究 BORING 是一間怎樣的工作室,我們的服務類型有什麼,並很明確的指出為什麼想要加入團隊,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面試者的用心,甚至是產生很好的印象。相反,如果只是簡單幾句告知,『 我對於你們很有興趣,我想要加入。』或是從 Socail Media 的媒介投履歷,確實跟其他的面試者比較起來會比較難被記住,甚至會覺得只是在廣撒工作信,就算面試者擁有非常優秀的能力與作品集,在面試的最後階段,每一位面試者的能力與作品集將會是持平狀態,而實體面試過程的化學反應與面試者當初為什麼想要加入 BORING,將會是最後討論的關鍵。


履歷

整齊、乾淨、一頁,我希望一分鐘之內可以了解面試者的工作經歷、學歷、技能與一些額外面試者想要分享的能力與經歷,因為團隊除了看面試者的資料,平常有許多需要執行的 task 正在進行,所以希望可以在最短時間了解面試者的經歷。我非常了解,身為設計師也好,或是創意人,我們都希望自己的 Resume 賦予個人特色,甚至不 BORING。這沒有不好,但是如果在排版上面沒有拿捏好,團隊在閱讀 Resume 會非常的痛苦,甚至產生不好的印象。

比較常見的問題

  1. 千萬不要使用太多顏色,導致資訊重點無法快速呈現,使用一個顏色,利用排版與空間的方式把資訊重點呈現出來。
  2. 千萬不要把文字行列設定太近,會讓人閱讀不舒服,請使用 indesign 來進行排版,或是其他設計工具,對於設計師來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包括UX Designer)
  3. 千萬不要使用圖片格式 PNG 、JPG,請使用 PDF 檔案,並進行壓縮檔案大小。
  4. 千萬不要放在 Figma 。
  5. 千萬不要忘記設定檔案名稱。舉例,(SamKuo_Resume_0319_22),放上你的名字,這個檔案關於什麼,日期。因為面試者的 Resuem 將會被整理在一個資料夾裡面,而如果今天突然有一個工作機會要找到人,但是卻找不到面試者的 Resume ,機會就沒有了。

以上是我們期待 Resume 的樣子,當然你也可以當一隻黑馬。我最近看到一本書,創意龔作心得報告,作者龔大中,暢談他在創意廣告業界打滾 20年的「心得報告」。在書中的第七章,讓我成為廣告人的那份病歷,他把自己的 Resuem 設計成精神病院履歷,確實非常有趣。


作品集

作品集是所有設計師的硬實力,而我更期待面試者擁有自己的網站,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必備的技能,不管是 Graphic Designer 、UI/UX Designer 或是任何 Creative 角色。買下自己的第一個網域、經營自己的第一個網站(作品集)。現在是專業的設計師了,那就要有專業的樣子。

現在有許多架設網站資源都不需要 Coding,像是基礎一點的 Wix & Squarespace & Behance 甚至是進階一點的 Webflow  完全都是不需要 Coding 的資源 ,只需上網 Google 收集一些資料,甚至台灣有許多創作者開設相關線上課程,所以 Why not ?

突然從無到有架設一個作品集網站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提供一個最基礎的網站,裡面可能就只有三個頁面,作品、關於我與聯絡方式,不需要有動畫,也不需要有很特別的版面設計,就是一個網站讓對方更方便的來檢視我們的作品集,甚至網站也可以提供下載 PDF 版本的作品集。

「只有更好的作品集,沒有完成的作品集。」

到底是要放幾個作品?

回想一下,這些看你作品集的人,最重要的是時間。我們要好好珍惜他們的每分每秒,所以放置在作品集上的專案都是面試者未來想要專注的方向,如果未來不想走插畫,那就不要放插畫的作品,如果想要專注在平面設計,那作品集大部分都要放置平面設計,但是可以放一點插畫來當作 “加分“。

專案名稱如何命名?

讓人看到會興奮的想要點擊進去閱覽作品是我唯一的建議,最近,我有花點時間去研究一些設計公司是如何命名自己的專案,並找出一些可學習的地方,我覺得使用專案中的『目標』與『結果』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方式來為專案命名。

我這邊會用 BORING 執行過的專案  TRAVELER’S COMPANY  來當作例子,如果以過去我可能會直接使用 TRAVELER’S COMPANY 來當作專案的名稱,但換成『目標』,就會是『為擁有自由精神的旅行愛好者打造電子商務』,如果以『結果』就會是『簡潔與大膽,TRAVELER’S COMPANY』,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命名方式更有趣一點,但是你也可以選擇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專案名稱,沒有對與錯,個人喜好。

作品集中的圖片

如果平常有在逛設計公司的作品集,應該會發現怎麼每一張作品集的圖片都好精美,而不懂攝影,要如何製作出這麼吸引人的圖片? 這個答案非常的簡單,我有兩個建議,一種可以上網買 MockUp,另一種是自己拍攝或自己製作。

而人類是一種非常視覺的動物,甚至有時候閱覽幾張圖片後就可以說出故事,視覺可以傳遞非常多元的資訊。同時,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能,因為在未來大部分你所面對的客戶都無法想像出我們所提出的概念,必定會使用 MockUp 的方式來呈現視覺概念,讓客戶在心中有想像畫面,所以自己的作品集視覺必定要花心思與時間去修改與拍攝,讓對方覺得你是專業的。

作品資訊的文案

不管要架設網站,或者是 PDF ,請花點心思在描述專案,或許會覺得設計師為什麼要寫作,但是寫作是一種沒有接觸對方但就可以把想法傳遞的方式,我看過許多面試者的作品集很多很棒的設計展示圖,但是我更想要知道面試者在作品集中做了什麼?面試者遇到什麼困難?如何解決?結果發生什麼事?比起漂亮,我更想要知道你的過程。

每一個專案都像是一部電影,就像是看電影前,電影海報的視覺就像是專案的封面視覺,而電影種類資訊就像是上面提供的資訊,在買電影票前有更多的了解,而當決定要進去看這部電影時,就是要去更深度了解這部電影故事了。我相信每一個專案都有一些特別的故事,都會有主角與魔王,主角就是我們的客戶或者是目標,而魔王就會是專案上所面對的問題。所以在描述專案時,可以像電影在說故事一樣,太冗長會睡著,太短卻覺得還不夠,所以要剛剛好的精彩結束。

所以我把專案的故事拆解成四段分享給各位,第一段可以是介紹主角的段落,也就是專案中的基本資訊,像是品牌或者是產品的簡單背景介紹,就像電影一開始會花時間描述主角的背景。然而,魔王突然的出現,導致主角面對前所未有的困難就會是專案中的第二段,講述主角正在面對什麼困難?所以我們這些配角出現來幫助主角(客戶)。那第三段就是最精彩的部分,主角與配角嘗試了不同的方式,實驗了不同的可能性,在最後費盡千辛萬苦找到一個辦法來打敗魔王(解決問題),也就是描述團隊如何在過程中發現答案來解決問題。而最後,因為主角打敗了魔王,這個世界如何變得更美好,請描述問題被解決之後,這個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如果你沒有任何方向,這是我推薦的架構可以參考,但是這也是沒有一個絕對性的答案,如果你是位說故事大師,請使用你自己的方式來說故事會讓整個作品集更有識別度。

請記得放上

  1. 專案名稱。
  2. 專案的目標,每一個專案必定有一個問題要解決,或者是任務要實現。
  3. 專案的項目,在專案中,團隊或者是你做了什麼?解釋你在項目中的角色,可以只是條列式。
  4. 專案的結果與影響,這是最重要的部分,這邊要說明專案的影響力,如何改變現況? 解決用戶哪些問題? 或者是提升品牌的差異性等等。

同時記得

  1. 千萬不要使用 Figma 連結。
  2. 千萬不要忘記壓縮 PDF,如果你使用 PDF 當成作品集。
  3. 千萬不要忘記網站的 RWD,如果是 UI/UX Designer ,團隊會檢查你的網站設計。
  4. 千萬不要忘記檢查任何細節,包括文字、設計、圖片、名字... 檢查再檢查。


面試

面試就跟約會一樣,沒有對與錯,這是一個緣份,就是做你自己。

  • 誠實做自己吧,沒有經驗,就說沒有經驗吧。
  • 千萬不要去吹膨自己,有一天,會爆炸。會就是會,不會就是不會。
  • 約會(面試)前,看看對方的 Social Media、看看網路上的評價,看看對方最近在做些什麼。
  • 約會(面試)結束後對方沒有再回你的訊息,不是你的問題,只是雙方沒有緣分。
  • 約會(面試)結束後寫一封信,感謝對方花時間面試你。
  • 整理心情,繼續帶著正面心態去找下一個對象(公司)。

你想要什麼?

你想要什麼?是我在面試中最常問到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完美的工作是不存在的,只有目前人生階段想要什麼。追求名譽與金錢,也沒有錯,追求在大師下面學習,也沒有錯。有些人可能家境較優渥,或是住在家裡所以開銷較小,面對只能提供薪資相對較低職位的大公司也能欣然接受,爭取讓履歷更漂亮的機會,也沒有錯,想要一份工作可以彈性空間來陪伴小孩與家庭,也沒有錯。重點只是目前的人生階段,你希望哪一個是目前的優先順序?如果以上都可以擁有,那非常的幸運。

一個常見的迷思就是想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但仔細想想什麼是適合的工作呢?舒適的工作環境、正向的企業文化、合理的升遷制度。我一直認為只有不斷的嘗試工作,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工作,剛開始的工作可能不盡理想,但確實可以讓我們切身的感受到職場的環境,並在一份份專案中逐漸學習經驗、培養各項技能,這些培養起來的能力才能讓我們接下來去追求更理想的工作。
工作都是階段性的,別擔心今天進入這間公司之後未來十年都要貢獻在此,說不定一兩年過去,我們早已身處當初的自己完全想像得不到的位置,所以剛開始面對不是那麼理想的工作時,別憂慮太多就去嘗試吧,一定會學到東西,同時你也會更了解你要什麼。

所以面試的結論就是,做你自己。


薪水

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有些人剛出社會就需要支付房租、學貸,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追求較高的工作薪水為優先是一種選擇,而有些人則把第一份工作當作跳板,希望得到知名公司的工作經歷、做出知名品牌的大型專案,又或者是單純地想追求舒適放鬆的工作環境,這些都無關對錯,也是個人的選擇...

薪水不能代表你的價值,
薪水只是你與公司合約。

談判薪水

了解自己的價值非常重要。只是對於剛畢業的設計人非常困難,因為對於產業還不太了解的狀況下,心裡面沒有一個量尺,所以在面試中如果詢問面試者:『你對於薪水的期待是什麼?』你會怎麼回答?還是目前也沒有一個答案。
其實薪水,會因為地理、城市、公司大小、公司手上客戶等等會有所影響,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去做調查或是 Google,找到一個平均的薪水數字。如果你覺得你的產值可以擁有更好的薪水,通常只要禮貌性地提出心中的數字,對方也都會好好的與你討論未來的規劃,所以為什麼不談判?

薪水是你與公司的契約,不是代表你的價值

不同的職業起薪都不同,所以互相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有些職業 5年後的薪水會大幅度的調整,有些職業 5年後不太會有漲幅,所以薪水只是目前你與公司的契約,不是你的價值,也不能代表你未來的成長潛力,價值不應該被薪水來定義。我們生活在一個資本社會,而你的薪水因為你的產值受影響,所以你談判的是產值,而不是自我價值。

你為公司生產多少產值,所以公司付你同等的薪水。

薪水與提升能力產值,你要那個?

所以比起薪水,另一件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就是,是否有一個機會讓我們無限開火。

這邊的無限開火可以是參於整個專案的流程,讓我們不只是了解設計,還包括與其他部門的合作流程,甚至讓我們主導專案的進行。如果有機會可以主導專案進行,是非常棒的經驗,因為我們不只是要考慮設計,而是要讓整個專案流暢的上線,在這過程中你會學習到很多東西,產值也會慢慢提高。

出社會時以薪水為優先是一種選擇,但是如果讓我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能力優先。我覺得這個階段我會選擇在培養專業或是有學習對象的環境工作,我們都聽過投資,對吧? 透過不斷的累積,讓資源就像是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而投資這個概念不只在投資金融,也同樣適用在投資自己,將資源分配在提升自己,每天1%的能量累積,都像是投資復利的概念一樣,尤其是在設計這個產業,設計師的價值來自於專案經驗與作品。


結論 - 非常感謝所有來信的面試者

上面所有的問題,都是今年在面試的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分享,而我希望這些討論也是可以分享給每一位有投履歷到 BORING 的面試者。

真的非常抱歉,因為信件太多,我真的無法一封一封的回信,尤其是對於一些面試者再三的確認我們是否有收到信件。我們都有收到你的信件,我們也有好好的進去閱讀你提供的所有資料。

我也非常期待我們未來還是有合作的機會,謝謝你給 BORING 團隊認識你的機會。

Life of BORINGBORING intern

Comments


Related Posts

Members Public

Error 大會

一個獨特的傳統,聖誕節的Error大會。這是一個特殊的活動,旨在通過互相提供建設性的反饋來促進個人和團隊的成長。

Error 大會
Members Public

如何平衡彈性與紀律

最近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開除一名才華洋溢但經常遲到的員工。這個過程不僅考驗了自我的管理原則,也讓我深思作為mentor的責任,如何在員工的短期需求與長期成長之間找到平衡。

如何平衡彈性與紀律
Members Public

One on One 讓我做出更有人性的決定

有個機會跟夥伴(員工)ㄧ對ㄧ的交談,了解對方的生活節奏與習慣,讓我在做決定時比較有人味、有溫度的判斷。痛苦的是角色切換為負責人時,還是要功利主義,這樣的思維判斷有它的價值存在。

One on One 讓我做出更有人性的決定